close

  關註:臺海網海峽導報臺海網(微博)9月7日訊 據中新網報道,中華傳統佳節——中秋節前夕,兩岸學者6日晚在廈大與青年學子共話中秋民俗:閩台民眾十分喜愛的中秋博餅民俗,正是在兩岸交流中得以“複活”光大。
  廈門大學中華傳統文化論壇之“中秋文化論壇”當晚舉辦,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及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徐泓,廈門市政協特邀研究員、知名學者彭一萬,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胡旭等兩岸學者,應邀與廈大青年學子面對面,圍繞“中秋團圓夜,兩岸共此時”主題,對中華傳統中秋文化展開全方位解讀和對話。
  作為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,中秋節一向深受兩岸民眾的喜愛和重視。不同的地域文化,使得各地中秋民俗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形成不同的特色。而兩岸的中秋習俗在兩岸民眾交流互動中,則呈現了大同小異的演變軌跡。
  兩岸學者從文學、歷史學、民俗學等不同視角切入,探討和解讀了兩岸中秋民俗的異同。
  中秋期間在閩南一帶特別是廈門地區炙手可熱的博餅民俗活動,如今在海峽彼岸也方興未艾。
  彭一萬稱,《臺灣府志》對博餅習俗曾有記載,且明示此習俗是從漳(州)泉(州)帶來的;徐泓呼應這種說法,認為臺灣傳統月餅是從閩南來的;臺灣早年也有博餅習俗,是鄭成功到台後將此民俗帶到臺灣,後來逐漸消失,現在又得以流行開來。
  徐泓認為,正是兩岸交流的深入發展,使得博餅民俗最近幾年在臺灣重新趨於活躍,尤其以臺南最盛。在他看來,中秋節之於臺灣的意義,在於延續和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和兩岸交流等因素。
  中秋文化論壇是繼清明論壇、端午論壇之後、由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等機構聯袂主辦的第三場論壇活動,旨在通過高端學術論壇形式,豐富學生傳統文化知識,拓寬學生視野。
  人文學院稱,此後,還將繼續推出重陽文化論壇等,併在論壇機製成熟基礎上,擴大受眾範圍,聯合兩岸高校,舉辦海峽兩岸傳統節日系列高端論壇,邀請兩岸三地、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與青年學子進行對話。(記者 楊伏山)責任編輯:燕子  (原標題:兩岸學者話中秋:兩岸交流“複活”博餅民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90yang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